广大离退休干部中,有的长期担任各级领导职务,有的长期从事科学研究,有的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,了解国家经济形势和相关政策,了解各自领域的发展情况,有丰富的实践经验。重视发挥这批老年人才的积极作用,把我国老龄人口压力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人才资源动力,值得全社会进一步关注。
在2014年全国离退休干部“双先”表彰大会即将召开之即,让我们共同关注离退休干部这座人才富矿——
1952年,陈树兰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,积极响应国家“支援大西北”的号召,毅然来到偏远落后的宁夏。陈树兰决定到宁夏那一刻起,就将自己奉献给了宁夏的回汉各族群众,立志用自己崇高的医德、精湛的医术造福于全社会。
半个多世纪以来,她从一名意气风发的年轻女医生,一直为当地群众服务到华发满头的耄耋之年。她业务功底扎实,精益求精,医德医风好,解决了大量疑难重危病例,抢救了数以千计的病人生命,深受病人的依赖和拥戴。
如今83岁高龄的她仍然不忘患者,始终坚持在医疗第一线次专家门诊,并参加专家组疑难病例讨论买球官方手机app。她用实际行动不仅诠释着医生这个称谓的无私与崇高,更诠释着作为一名员的责任和使命。
她虽医术高超,但依然锲而不舍、精益求精地钻研业务。每周必抽出一个下午,在医院外文阅览室阅读专业书籍,随时了解国内外心血管发展最新动向,学习新知识、新技能,更好为患者服务。
她以病人为朋友,以生命相托为己任,诊疗行为严谨。2012年,一名91岁高龄的患者在胆管术后的当晚大口呕血,血压急速下降,如果不找到出血灶,患者随时会死于大出血。但这位患者身患高血压、冠心病十年以上,复杂的病情让人踌躇。陈树兰挺身而出,在征得家属同意后,大胆进行胃镜检查并止血,及时挽救了患者生命。在几个小时的抢救过程中,年逾80岁的她始终坚持在患者身旁监护。
无数次的抢救经历,让她赢得了人们的爱戴与尊敬,她用爱心点亮了人生,用爱心成就了事业。
陈树兰以60多年的从医历程,真真切切地印证了这样一句话:“如果说医生是患者心中的希望,她便是为这希望炽热而灿烂地燃烧了一生的人。”
2004年初,内蒙古阿拉善盟政协主席苏和向自治区党委申请:提前两年从正厅级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去黑城种树。
黑城位于额济纳旗境内,地处沙漠戈壁腹地,干旱少雨,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,蒸发量达4000多毫米,夏天气温高达40度以上,自然环境十分恶劣。
苏和与老伴每天5点钟起床下地干活,晚上10点才收工,每天累得直不起腰,终于种下一万株梭梭苗。但是,时间不长,辛苦种植的梭梭苗90%却死了。老人沉思一段时间后,决定从头再来,要想树活,必须解决水的问题,他花了十几天功夫把一口旧井从沙海中挖了出来。再一番苦干,又补种了一万株梭梭苗,这次树苗活了很多,苏和又挺过了一关,而这样的难关似乎没有尽头。
不说别的,每年春天进黑城就是一番生死考验。进黑城要经过一处漫水桥,3月份是开河期,河水太大根本过不去。2005年,苏和夫妇开着装满树苗的车,绕道一处未融化的冰面上强行过河,冰面突然塌陷,河水漫进驾驶室,老人硬着头皮往前开,一路伴随着身后“喀嚓”“喀嚓”的冰块塌陷声冲出了冰河。来年,不敢冒险,取道巴丹吉林沙漠进入黑城。结果车坏在沙漠里,手机又没信号,无法求援,老俩口在车里挨了一夜,第二天才有朋友闻讯把他们解救了出来。
当梭梭苗培育成功后,苏和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梭梭专家,很多农牧民找他询问种梭梭的事。苏和把自己的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,每年还无偿给周围的贫困农牧民提供3万株树苗。老人对他们只有一个条件:梭梭长成后,每人再带动3户农牧民进行种植。
11年的坚守,苏和成功抢救天然梭梭林3500多亩,人工种植梭梭9万多株,营造了3500亩梭梭林,形成了一道长3公里、宽500米的绿色屏障,阻挡了风沙对黑城的侵袭。
在江淮一带,桐城中华职校久负盛名。然而谁也没想到,它的创办者、掌门人竟是一位82岁的白发老人。他就是“全国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”“安徽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”“诚实守信的中国好人”——徐智明。
1993年,徐老从安徽省桐城市教育局退休。那时教育资源匮乏,每年初中毕业生只有一半能顺利升入高中,剩下的孩子都面临辍学。徐老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难道就不能办一所新型民办学校接纳他们吗?于是便萌发了创办一所职业学校的念头。他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两个老搭档的支持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,一所既学技术又学文化的学校由此诞生。
办学之初,一无所有,徐智明就私人凑钱办小型聚塑厂,用2000元购买一台旧吉普车跑出租,开办职业介绍所,终于以“滚雪球”方式,把一个借“鸡”下“蛋”、租“船”出“海”的培训班,办成安徽省省级示范职业高中。
如今的中华职校占地108亩,建筑面积2.7万平方米。设施齐全,风景如画。学校开设15个专业,顶峰时41个班,在校生2800多人。已毕业8520人,就业率98%,对口高考达线人录取二本院校(全市共30人)。
职校办学以来,先后为市内外培训粗放型技术人员75410人,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,也为撑起了一片蓝天。当地老百姓深情地说:“中华职校是草根学校,是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的学校”。
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。如今,徐老正在谋划着如何适应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,把中华职校办成服务经济、造福百姓的人民满意的学校。为实现两个“一百年”的梦想再尽微薄之力。
每天清晨,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总会同年轻员工一起,匆匆迈进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的大门,开始一天的忙碌。他就是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,中国化工集团公司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院长兼总工程师,我国化学推进剂领域的开拓者之一,聚氨酯工业的奠基者之一,86岁高龄的李俊贤。
除了春节休息三天外,其余时间李老都会来单位。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,他这些年加班的时间几乎相当于一个人正常工作20年。直到现在,李老仍带领年轻科技人员工作在科研一线,他的身影仍然活跃在实验室、图书馆、车间里,与大家探讨和解决许多科研难题,在化学推进剂原材料和聚氨酯两大科研领域不断地拼搏、进取。
李老至今仍保持旺盛的科研热情,作为项目负责人,他主持完成了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“DMC催化剂和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中试研究”,该技术绿色、环保和高效,符合我国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,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。
近年来,李老分别担任河南科技大学、北京化工大学及本院兼职教授、硕博导师,先后培养出硕士生20多名。有一年冬天,李老指导的一个研究生在聚氨酯纤维的实验中出现了“爆聚”现象,他顾不上休息,冒着严寒,与学生一起做实验,从多方面分析查找原因,最后使实验获得成功。在李老言传身教下,黎明院先后涌现出一批精细严谨、默默奉献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工作者,他们秉承李老的优良传统,勇于创新、能打硬仗,摘取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。
今天,作为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高级顾问、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,李老仍然退而不休,继续为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他年逾古稀、心有责任,用真理和人格的魅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22年里宣讲近千场,听众超过20万。
“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帮助更多人树立起道德的坐标,寻找到人生的航向。”一名员的责任感、使命感、危机感,让王辅成自1992年起,开始了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的宣讲。
“约法三章”是王辅成宣讲的开场白:“一是站着讲,以体现对大家的尊重;二是脱稿讲,以收到好的效果和体现对自己要求严格;三是不计报酬讲,如果非给不可,就将这些钱用于扶危济困、助弱帮残、希望工程、慈善事业。”可实际上他长年与腰椎间盘突出、前列腺炎、胆结石等多种疾病抗争。人们评价,王辅成往讲台上一站,只字未言,已是一堂课。
王辅成把宣讲当成自己神圣的使命,他对自己的宣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不但要有高度、广度和深度这“三度”,还要有科学性、知识性和艺术性这“三性”,更要有“凤头、猪肚、豹尾”这“三绝”。他讲起课来滔滔不绝,但不讲虚无缥缈的废话、千篇一律的套话、大而无当的空话。他的演讲声声入耳,扣人心扉,一气呵成,引人入胜。有一次在天津工业大学讲座后,一位大学生动情地上台给了他一个紧紧的拥抱:“您讲得太精彩了,我们口服心服。”天津师大纪妍彦同学说:“王老师讲到动情处,我们许多人都流泪了。那份感动,至今萦绕在脑海。”王辅成的近千场讲座,几乎每场都有人感动落泪。
王辅成时常默记心中的追求,正如“中国保尔”吴运铎1982年在他笔记本上题的词那样——“把一切献给党!”